父辈的足印

作者:秦亚青

没回过故乡 ,始终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一个心结。

父亲 在世时,说起故乡,那是人好物好样样好。比如,他回去时,族中亲人的盛情款待;比如家乡寄来的花生、芸豆,比白湖的大很多,父亲除了自己种植,还匀出一部分给邻居,很是自豪;还有父亲提起故乡的煎饼卷大葱时,那满脸的陶醉之色仿佛就在眼前。

如今父亲已离世20多年了,最遗憾得是没能陪父亲一起回故乡,这已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心痛。

2019年5月,在弟弟的倡议下,我们一行8人自驾出行,直奔父亲的故乡山东淄博。

一路上,天蓝蓝,树青青,我们一边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一边说起父亲和故乡的点点滴滴。

踏上故乡的土地,来到了依山傍水的美丽沙井村,两位一面之缘的族中兄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路引领着我们祭拜祖先,瞻仰祖屋,看望族中老人。可惜,祖坟处已为平地,祖屋亦已翻建一新,族中二大娘也已经记忆模糊,感受不到一丝丝父亲的痕迹,我们微微失落。

似乎察觉到我们的心情 ,两位兄弟带着我们前往下一站:卧牛山。

远远地看见了一座红亭,走近一看,原来是村民们集资兴建的纪念亭。亭内“万古流芳”碑两侧镌刻着“金戈铁马疆场横刀猛如虎,碧血千秋丰功伟绩垂青史”,正中一边镌刻着赵清河生平,仔细看了才知道,是一位1938年入党的老八路,曾经是威震敌胆的鲁南铁道游击队政委。另一边镌刻着南沙井村、北沙井村1938年到1949年参加革命的84位先人名单,其中有9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一看去,突然眼前一亮,父亲的名字赫然在列,令我们万分自豪!

两兄弟告诉我们,凡是回乡祭祖寻根的族人,我们就一定要带他们到红亭来看一看,饮水思源,今天的幸福 生活 是共产党给的,是那些“不顾自己生与死,打出江山为人民”的先人们奋斗出来的,我们永世感恩 忆情,永远不会忘记!

站在亭前,我思绪万千,在父亲38年的革命生涯中,在家乡只有短短的两年。感谢善良淳朴的家乡人民!我们为父亲而欣喜,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站在亭前,我想到了白湖,想到了这个父辈们实际意义上的家乡;想到了为了白湖的开发、建设,奉献了一生的白湖第一代——我们的父辈。

让我们记住那一幕幕战天斗地的壮景,牢记那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吧!

曾经的白湖,是房无一间,田无半亩,一片汪洋的湖泊。为了党的劳改事业,夏长根从城市来了,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地方。他对组织说:“我是农民出身,还让我去做农业工作吧”。一句话,开始了十年的治水、安家、开荒、生产。1952年和1956年两次开挖兆河,攻克“神鬼都害怕”的龙头洼,完成土方379.37万立方米,胜利的引白湖水入巢湖;1957年冬,开始了大规模的围垦工程,天寒地冻,干部带头下水挖泥,白天在几尺深的淤泥中劳作,晚上睡在湖面上搭起的芦苇棚,渴了喝口湖水,饭菜用船送到水上吃。场长夏长根住在水上工棚,不离指挥现场,带病工作,累到吐血。历经七个冬春的苦战,终于筑成东、西两个大圩,沉睡千年的白湖变成了万顷良田。

小脚老太、场党委副书记沈健来了,时值1958年的严冬,为了保证穿湖大堤工程按时完成,她脱下尖足鞋,带头下水挖泥。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

年过半百的副场长张家胜来了,1969年西大圩蓄洪后,8月2日下午5时,天气突变,狂风暴雨,浊浪排空,直袭大堤。正在堤上指挥防汛的他带头跳入水中,以身挡浪,广大干部、驻军指战员、服刑人员一个个跟着跳入水中,很快筑起了护堤“人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保住了大堤。

一批又一批部队转业干部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走来了,他们舞刀拿枪的手挥起了锄头和镰刀,白手起家,白水安家,奉献着他们的智慧、汗水,以至生命。他们中有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其中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就有200多人。他们不居功,不自傲,风里雨里,水中泥里,永远是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正是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白湖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开拓进取”,才有了白湖农场,这个全省乃至全国特大型的露天劳改农场。

60多年过去了,白水粼粼的湖泊演变为璀璨的湖畔明珠。如今,监狱布局调整格局雏成,监管改造工作步入正轨;劳务加工已具规模;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居民小区设施齐全;休闲公园、湿地公园花红柳绿,流光溢彩。这是怎样神奇的土地啊,它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

我想,若干年之后,白湖也一定会成为许许多多人的故乡。有一天当他们回归故乡时,白湖又会以怎样的方式让人心存敬意,感恩铭记呢?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将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会更臻醇厚!

(作者秦亚青是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民警)

司法部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社

官方微信幸福的黄丝带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biidar.com/info/23313.html

« 上一篇2021-05-17 22:12
下一篇 »2021-05-18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