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话大理

风花雪月话大理

作者:温智慧

自古大理这个地方被人们誉为风花雪月之地。在琼瑶乃至金庸的作品里,多次以大理这个地方作为落笔着眼的背景,这些记忆浅浅地划过对南诏、白族等词素的印象。学地理还知道了苍山、洱海,神奇神秘的古地的风情风物风景曾经激发了对大理的一些神往。激情随时间的前进而逐渐消失淡漠,大理在心中干枯为一个称谓而已。

直到亲临大理,又勾陈起以往记忆的激动的波澜。大理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西靠终年积雪的苍山,诸多名胜古迹,隐现在银苍玉洱的万花丛中。特别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的月更是无穷的诱惑。

随团旅行的蜻蜓点水般的匆忙行色,真的很难全面理解这雄奇秀丽的土地。只是从导游的介绍中知道了对白族男女“金花”“阿朋”的称呼。在汽车上张望苍山的云雨迷蒙,当然苍山十九峰,十八水的轮廓也初为了解。顺着导游的手指看见了所谓的“玉带云”“望夫云”和“海盖云”。不要来看只要闭目倾听这些名字足以让人陶醉了。没有亲临苍山,在导游的讲解和自我的遥望中,苍山始终裹着一层轻纱,煞为神秘,朦胧。

游了大理的古城,从古城门郭沫若题写的匾额下的城门进入到五华楼应该有三百米长短,一条街巷,古老的建筑夹杂雨水淋落的腐朽之气在缭绕抑或升腾,游人鱼贯蜂拥……只记得趁走进一家茶社之际,牛饮了三盏“普洱”漫不经心地听了一通茶道女讲说的茶经,要了一张介绍店名的名片悄然绕过人群再次投入涌流的人潮中。

这样的游览,现实的感受无情地粉碎了从前对大理的神往。在丽江,我谈起了这些感受,朋友说:“可能是没有潜心而游吧,大理可是一个具备风花雪月万众风情的所在”。朋友说的不错,对一个地方的理解和阅读需要悉心和时间的,我们的游历,好比雨伞之上的雨滴滑落的迅速,可谓难得其深、难察其美、难言其意,打了折扣,不得要领是无可厚非的。

虽然没有潜心体味大理风情中各味的怡然、浪漫和诗情,但是从导游的包头(帽子)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款式已经体会到白族的一些风韵了。白族女子的帽子象征了大理的风花雪月,导游让我们猜,帽子的装饰各自代表什么呢?寓意什么呢?大家纷纷猜测,答案自然 五花八门,八九不离十,又多不完全正确。后来导游给出了标准答案。帽子的飘穗代表了“风”因为这些飘穗会因为女子的款款行进而飘然,也会因微风吹来而灵动;帽子的整个造型是月芽状的,月芽的弧度正好与头的圆度吻合,因此而“月”;帽子上绣了好多五彩缤纷的花样,也就代表了“花”的寓意,现实中大理是一个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行走其中,无处不群芳竞放,百花争妍;最后是白族女子的帽子的上沿是一条白绒帽檐,代表“雪”,自然联想雪的洁白,雪的纯净,雪的清爽。

当时,我走出大理古城在心中作了一首打油诗:

大理古城三百米,二百商家对东西。

游人一万你我挤,石街淋雨泞而泥。

五朵金花邀拍照,导游催促声声急。

大理其实不大理,风花雪月不得觅。

诚然这打油诗发泄一些对大理的偏颇和促狭的认识。那么请欣赏明代学者杨慎《点苍山游记》的一段文字吧。他这样写道: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跃……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云烟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坐。然而知吾向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当然还有这样的诗句: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古人都能写出淋漓的句子 ,我等怎么就不能领悟大理的神韵风骚呢。可谓:江山如此多娇,斯人不会识妖娆。

其实对大理初见的偏颇早已还原为纯美的神往了。我知道想懂大理,就要从理性出发,慢慢地行走,深情地眺望,匀称地心跳,把鼻准对正大理菊的花朵来呼吸吐纳,勇敢地揽住金花的腰肢合影。让风把花香的馥郁输入心脾,让月光把雪融化……

这样感知大理的深邃,雄奇,秀美,心醉也就不难了。

风花雪月与大理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得割裂,不得以点带面,要委身其中,方能醉心其中了。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biidar.com/info/693.html

« 上一篇2020-08-04 22:51
下一篇 »2020-08-04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