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原创: 咖啡

今天是中秋,女儿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给我听,边说边摸我的头发,说嫦娥最喜欢摸玉兔的毛。她当了真,童心最美,成人再花心思也扮不得。

成人心中,传说终究是传说,当不了真。和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来源自然 也和农业相关。

在甲骨文中,“秋”象形字为,原指蟋蟀。(蟋蟀)(火,借代灶台),表示天气转凉之后,喜欢藏身于散发热气的灶台缝隙的蟋蟀。此后“秋”字意义发生转化,即“天气转凉后,庄稼成熟曰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内心喜悦,百姓就以“中秋”为节。

中秋必然与月不可分,“月到中秋分外明”。故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祈愿五谷丰登。古人认为,若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就不可能丰收。

应到唐朝初年,中秋节便已成为固定的节日。因为早在《唐书·太宗记》中便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此后,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并逐渐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赏月习俗的形成与传播应当主要归功于文人,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对月亮情有独钟,便吟诗作画,又仿效帝王祭月拜月,再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月圆,故而衍生出团圆之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亲人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蕴含宇宙哲学之思。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 ,才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张祜作《中秋月》,极力赞美中秋之月为一年中最美。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作《对月忆元九》,对挚友元稹深情表白。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境更是极美:“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明人远、思深情长,别离思聚之情悠然不尽。

辛弃疾一首《木兰花慢》却是别出心裁:“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今夜的月亮,分外可爱,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忽忽?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在那里月亮正升起在东边?

不过,最让我沉醉还是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月,你我远隔天涯,却在共赏它。多情的人,更觉月夜漫长,整夜难眠,把彼此怀想。熄灭了蜡烛,因为太怜爱这这满屋的月光,披衣徘徊,怎怕夜深露寒凉。如此美好的月光,我却无法捧赠给你,只是希望,能够与你,相逢在梦乡。

读此诗,更愿温一壶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或伴一盏灯晚,煮千层菊瓣,茶色伴月入字卷,心在云水间。

文末,还是以我最爱的一首歌来做结吧,歌名便是《城里的月光》: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深夜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 片段。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护它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让幸福 撒满整个夜晚........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biidar.com/info/1674.html

« 上一篇2020-08-12 10:41
下一篇 »2020-08-12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