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拉格维斯《巴拉巴》:涕泗滂沱的玛利亚

作者:程庸

如果不像西方评论家认为的那样,《巴拉巴》(上海译文出版社,周佐虞译)旨在批判基督教,那么就把这部小说 看做力图增加一种角度,即以平常心来面对宗教。其实提出平常心的视角足以产生一定的震动,因为历来的文学作品很少有表示对基督教的怀疑的,而作者大胆地冲破禁区,把神坛虚构,让圣人平民化,可见他的勇气。他出版这部名著《巴拉巴》(1950年)后的第二年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评介是“他在作品中为寻求解答人间永恒问题而显示出来的那种艺术力量和植根深远的独立性这表明他的勇气得到了承认,同时表明西方文明可以有多种价值标准,对终极真理的关怀也应该有不同的途径。如果把这个形而上的问题落到实处,是说一个人陷入险恶的境地,究竞是乞求主来拯救,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答案应该是明显的,即使主能够帮助你,依靠自我拯救也应该是首要的选择。小说的主人公巴拉巴就悟出这样的道理,当兔唇姑娘遭到迫害(被判石刑,即众人用石头把她砸死),临死前她极力呼唤主,但主并没有出现,巴拉巴没有能力把她救出来,但他偷偷地把第一个丢石头的暴徒刺死了。事后,巴拉巴默默地对兔唇姑娘说,祈求主来救你是不现实的还不如我帮你杀掉一个坏蛋更好呢。小说通过这样的事例,很自然 地把基督教相关的事和人现实化,实用化,力图颠覆传统的宗教观,让基督教回归平常的面目,这不无可

小说的开篇不久,作者就把圣母玛利亚看作是一个平常的妇女。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四边围着不少人,其中有圣母玛利亚,但这个玛利亚在作者笔下呈现的是一个反常的、更为亲切的面貌:“那个妇女一定是他的母亲,尽管她长得并不像他。但是谁又能长得像他呢?她是个农村妇女的样子,神情严峻,面色阴沉,不住地用手背擦着嘴鼻,嘴鼻已经涓涓不绝,因为她快到涕泗滂沱的地步了。但是她没有哭出声来。她的悲伤不像别人的那种样子;她看起他来,也不是别人看他的那种看法。所以她显然是他的母亲”。

要是在过去,这样的描述可能被认为大逆不道,不仅如此,胖女人(巴拉巴的相好)等人相信那人(耶稣,小说习惯如此称呼)能医好病人,但不相信他能够复活,而且是多数人不相信这是真的,除了少数教徒

巴拉巴被免除钉十字架的刑法,顶替他的是耶稣,因而巴拉巴很关心那人的命运,他见到了那人被钉上十字架的全过程,而且乍一看那人似乎笼罩在一道光芒之中。之后他说给别人听,别人不相信,认为他(巴拉巴)在地牢里关了时间久了,眼睛有了毛病,而且不相信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大地震动,各各他山上竖着十字架的地方都会裂开,并质疑:“肯定没有的事!都是编造出来的罢了!你怎么知道地裂开了?你可在场?

巴拉巴原先并不知道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是主,他疑惑,怎么能信仰他亲眼看到已经挂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那具躯壳,好久以前就死定了,他亲眼证明他并没有复活!“复活,那不过是他们的想象”巴拉巴这样说着顶替他去死的人,使得一个基督徒陶工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听到对他们的主这样轻慢无礼,脸顿时几乎黑了下来”之后巴拉巴也有些迷茫了,拿不准那个人究竟是不是主。由于他茫茫然的样子,胖女人也疑惑起来,捉摸着巴拉巴为什么这样愣愣地不说话,是不是神志不清了?“假如现在的这个他并不是他呢?假如他已经成了另外一个人,已经被另外一个什么人缠住了,已经有另外一个什么人的阴魂附体了呢!”

巴拉巴最后醒悟过来,对统治者产生了仇恨,参加了放火焚烧罗马城的行动,但他落入了圈套,放火是统治者的阴谋,成为嫁祸于基督徒的口实,巴拉巴仍然没有逃过一劫,最后他和基督徒们一道,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故事 前后呼应,符合了小说的法则,把在《圣经》上只出现过一次的巴拉巴,演绎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并以小说的形式使之世俗化。同时,小说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打破了以往宗教小说的套路即通常把伟大人物 耶稣作为主人公来描述,而是让一个最最普通的小人物来成为宗教小说的主人公,其寓意不言自明。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biidar.com/info/1154.html

« 上一篇2020-08-08 00:00
下一篇 »2020-08-0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