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研究十年之后》:从病因问题建立孩子的心理健康

摘编自《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

注:严禁任何人用以下论点对任何家庭成员进行指责和加以罪恶感,这不是研究、治疗和讨论的目的。

希望此文对家庭、幼师、小学教育 有所启发。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肤浅地说

我们都告诉孩子“你要身心健康”,

可是“心理健康”明明不是孩子说了算的,

从某种程度上,对于他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父母 在孩子童年时期所作所为都很重要。

其他的意义以后讨论,例如,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可以被看做是我们对自己的极度保护模式,那它对人类机能不是没有意义的;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就是控制症状吗?不是医生就对精神患者手足无措吗?。。。

我们来看看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该对他的心理健康做些什么。

患者罗伯特,在他5个月大的时候因水肿和消瘦住院,在未麻醉的情况下承受了手术;

9个月大时,他回到母亲身边,两个月后因消瘦再度入院。

后来母亲遗弃了他。

成为寄养子后,罗伯特在4岁之前改变了25次住处。

罗伯特的症状是:动作极端不协调、激越、语言不连贯、频繁尖叫、发出喉音、刺耳的笑声、痉挛。。

通常人们会把所有原因归于“母亲遗弃了他”。对一半。

但当你作为父母,不要以为你没遗弃孩子就万事大吉。

拉康认为: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孩子体验到自己是有他人爱的。

痛和不被爱的体验 让孩子难以 构建一个 他能够栖息其中的身体形象。

孩子面对自己这样的身体(不被爱和痛苦的),会导致对象征世界的扭曲。

象征世界:

就是包含规则、符号(语言文字)、比喻、法律、道德、逻辑的世界,“红灯”意指“停”的世界

威尔汉斯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父、母、子三方关系失败的结果。

有研究对母亲进行观察:母亲如果无意识地压抑孩子的性起源(想象我是孩子的唯一创造者),难以克服产后抑郁,与婴儿的同一感(孩子是我的一部分)和相异感(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均存在障碍,这些问题导致孩子后来发生精神障碍。

我们在前一篇讲过,孩子在想象期(进入象征世界之前)会幻想自己是母亲唯一重要的他者,孩子的心理没有独立。母亲要做的是,将孩子的精神世界引向象征界,也就是由父亲 所象征的有规则、法则的世界。

不论您理解与否,母亲必须对父亲表示尊敬。

“父亲”不一定存在,他甚至可以不一定活着。

但母亲必须对孩子他爸的名字表示尊重。

这种尊重给孩子双重信息:

母亲不是万能的;孩子不是母亲唯一的对象

起初孩子会试图否认第三者的存在,希望父亲离开甚至死掉(不要责怪,这是必经心理)

然后孩子不得不走向更加建设性的方向:心理健康成长

他还能借用父亲的标识作为自己的标识(眼镜、鞋帽等),有效地内化父亲的能指。这个转换过程被拉康称为父亲隐喻的引入。缺乏这个过程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基础。

有一例婴儿未经麻醉承受了手术,从此他拒绝母亲——作为对愤怒的表达。

从此母亲开始觉得这个孩子心理有缺陷,她自己在很多年中就采取防御性的退缩方式生活

结果表明:婴儿失去母亲的保护是有害的。

另一例,婴儿在4周时药物过敏,母亲以为是随意的哭闹,2个月后才看医生。

孩子从此不再平平静静、高高兴兴,他看起来忧虑,哭闹不停,遇到任何成年人时都十分易怒。

还有一个18个月的女婴,皮疹入院,她被四肢张开,束缚在热光灯下,

哭得无法安慰时才许妈妈看她。3周后回家,

女婴和从前完全不一样,总贴着母亲,吮吸手指,不再笑,造成了她后来严重的心理障碍。

因果机制研究中的结论如下:

1. 伴有不安全感的依恋(焦虑/回避、焦虑/对抗、紊乱/无判断力)的儿童,处理人际关系困难,恐惧陌生人,易于发生行为问题,焦虑,社会退缩,会对老师过度依赖,自信心和自我顺应性偏低。

2. 健康的、安全感的依恋包括:敏感、协调的反应,母子情绪稳定,温暖、积极、关爱、安抚和乐于接纳。

3. 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交流障碍/缺陷对宝宝不利。其他不利因素还有:敌意批评、感情过于投注、家庭生活中高水平的紧张和应激。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社交退缩、软弱、暴力、对他者有敌意等问题,老师、父母应当作为不离不弃的稳定形象存在,多爱他,比如多拥抱。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biidar.com/info/1391.html

« 上一篇2020-08-10 23:20
下一篇 »2020-08-10 23:20